高校是一個充滿理想和夢想的高等學府,成為我們心之所往、情之所系、夢之所想的地方。本文介紹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簡介和校徽校訓
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前身為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是江蘇省教育廳主管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是江蘇省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江蘇省示范性高職院校。學校地處長江之南、太湖之濱常州,毗鄰人文薈萃、歷史悠久的春秋淹城,坐落在集教學、科研、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常州高等職業教育園區內。
學校始建于1958年,已有60余年辦學歷史,前身為1958年建校的常州市民辦青山初級中學和1963年建校的常州市輕化工中等技術學校,二校合并后曾使用過常州市輕工業技術學校、常州輕工業學校等名稱,2002年6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升格為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2018年,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學校由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更名為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并于2019年5月通過教育部備案。
學校秉承誠信、篤實、勤儉、創新的校訓、愛生、敬業、厚技的教風和立志、勤學、踐行的學風,堅持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依法治校的辦學理念,明確立足常州、面向蘇錫常都市圈、輻射長三角和根植江蘇制造、服務江蘇工業的辦學定位,秉持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賦能智能制造技術技能人才增值成長,引領長三角區域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助力區域中小微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的辦學使命,建設專業特色鮮明、對接區域產業、支持江蘇制造、服務技能社會的省內高水平、國內一流高職院校。
學校在2019年、2020年、2021年江蘇省地方普通高等學校綜合考核中連續三年獲第一等次。學校是全國首批1+X證書制度試點院校、教育部第一批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建設單位、教育部批準工業機器人領域職業教育合作項目建設單位、全國輕工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單位、全國輕工模具行業指導委員會主任單位學校、江蘇省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試點院校。先后獲得全國高職高專育人成效50強和國際影響力50強、第三批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全國共100所高校,其中僅有15所高職院校)、第二批、第三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各1個、江蘇省黨建工作示范高校(首批,全省高等職業院校唯一)、全國100所高職院校學生發展指數優秀院校、全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 100 強(首批31所)、全國輕工行業先進單位、江蘇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江蘇省地方普通高校領導班子考核優秀等次單位、江蘇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先進單位、江蘇省高技能人才搖籃獎單位、江蘇省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先進單位、江蘇省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江蘇省來華留學生教育先進集體、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平安校園建設示范高校、全省教育信息報送工作表揚單位、江蘇省教育新聞輿論工作表揚單位、江蘇省智慧校園、江蘇省教育系統網絡安全制度落實情況考核先進單位、江蘇省外國文教專家管理工作先進單位、全省學生資助績效評價榮獲優秀等級等榮譽稱號。在2022年廣州日報GDI高職高專排行榜中,排名全國第85位、江蘇省第16位。十三五技能大賽成績單,我校排名全國第46位,江蘇省第4位。根據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2020年院校滿意度評價,我校位居全國高職高專院校第15位,江蘇省第4位。
設有材料工程學院(環境工程學院)、現代裝備制造學院、智能控制學院、經貿管理學院、信息工程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旅游與烹飪學院、藝術創意學院、軌道交通學院等8個二級學院,海外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基礎教學部(體育工作部合署)等4個教學單位。辦學專業53個,覆蓋裝備制造、電子與信息、財經商貿、旅游、文化藝術等專業大類。學校現有全日制在籍學生一萬三千余人,教職工近700人,副高以上職稱比例達38.71%,碩、博士學位比例達80.56%,專任教師雙師素質比例達90.09%。
學校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社會培養了以全國勞模鄧建軍為杰出代表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十萬余名。學校構建德育鑄魂、智育塑才、體育強身、美育潤心、勞育勵志五育并舉的培養格局,關注學生的綜合素養培育和最大增值,在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全過程中落實落細落小成效明顯,受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全國及省市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報道。近年來,學生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共獲一等獎18項、二等獎15項、三等獎7項,江蘇省高等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共獲一等獎43項、二等獎66項、三等獎88項。在2018年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獲金獎,全國僅有兩所高職院校獲得金獎,實現了高職院校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金獎零的突破,2020年、2021年獲得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銀獎,江蘇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共獲一等獎7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19項。在挑戰杯黑科技專項賽國賽獲行星級作品獎1項,挑戰杯省賽中獲特等獎2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11項、三等獎8項。據江蘇省教育廳公布的就業率數據,學校近十年畢業生年終就業率穩居98%以上,為促進蘇錫常都市圈區域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獲教育部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立項17項,立項數居全國高職專科院校第一。
學校高度重視高水平雙師隊伍建設,加強高層次人才引培工作,特別是聚焦高職教育特色,大力弘揚工匠文化,強化教師雙師型內涵建設。在以鄧建軍為代表的12位江蘇省產業教授和17位常州市產業教授的引領下,形成了以江蘇工匠韓迎輝、周晶為代表的一批工匠教師群體,以及以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李昆益老師為代表的一批愛生善教教師群體。擁有全國優秀教師3人、全國勞動模范2人、黃炎培職業教育優秀校長1人、黃炎培職業教育杰出教師1人、全國技術能手2人、新一屆全國行指委委員2人、省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1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2個、省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5個、省級優秀科技創新團隊2個、江蘇省技能狀元1人、江蘇省技術能手5人、江蘇省教學名師1名、省333工程項目培養對象5人、江蘇教育科研先進個人1人、省輕工行業提名工匠1人、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3人、省青藍工程培養對象23人、高級技師35人、技師89人。5位教授入選常州市政府智庫,為服務地方產業結構與升級建言獻策。
學校積極服務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國家戰略,依據行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實際,發展新興產業相關專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建有中央財政支持重點專業2個、創新發展行動計劃骨干專業7個、省級高水平專業群2個(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數控技術專業群)、省級品牌專業2個、省級高水平骨干專業5個、省級重點專業群3個、省級特色專業5個。獲批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門、國家精品課程6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6門、國家資源庫子項目6個、省級在線開放課程16門、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1門,教育部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25本、教育部十三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11本、省級重點教材27本、十四五職業教育江蘇省規劃教材8本。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10項。參與教育部1+X證書制度試點項目28個。學校綜合實力和美譽度不斷提升。
學校緊密結合行業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建有首批國家級數控技術實訓基地、國家級機電一體化技術實訓基地、江蘇省家電檢測與維修實訓基地、高分子材料應用技術實訓基地、現代制造裝備控制與維護實訓基地、江蘇省高校電工電子實驗示范中心、化學基礎課教學實驗中心、江蘇省數字化設計與研發中心、江蘇省LED應用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等100多個實驗實訓中心。智能制造生產線實訓平臺和互聯網+商務場景實訓平臺2個江蘇省產教深度融合實訓平臺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生產線實訓基地。協作機器人開發應用協同創新中心被認定為國家協同創新中心。2019年立項省級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智慧制造產教融合集成平臺。
學校堅持合作互贏、服務區域的理念,積極拓展社會服務平臺,強化社會服務功能。先后與星宇車燈、常發集團、今創集團、江蘇恒立液壓等行業頭部企業緊密合作,牽頭成立全國智能化鈑金制造職教集團,校企共建了國家級公共服務平臺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3個、市級重點實
大學是文化傳承之地,是思想觀念和學術思潮的交匯處,通過對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了解,上海vi設計公司覺得學校非常優秀,其校徽校訓也很有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