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創智品牌標志商標設計公司
    上市公司品牌戰略 & 品牌設計

    聯合創智品牌標志商標設計公司
    所在位置: 首頁 > 新聞 > 南昌vi設計 > 嘉應學院校徽校訓和簡介

    嘉應學院校徽校訓和簡介

    2023-04-19

    高校是一個充滿理想和夢想的高等學府,成為我們心之所往、情之所系、夢之所想的地方。本文介紹嘉應學院簡介和校徽校訓


    嘉應學院校徽校訓圖片



    嘉應學院簡介

    嘉應學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師范教育歷史的廣東省屬全日制公辦本科高校,位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葉劍英元帥的故鄉、著名革命老區、全域屬原中央蘇區,且享有世界客都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等美譽的廣東省梅州市。學校面向15個省(市、區)招生,現有普通全日制學生2.8萬余人,成教學生逾萬人。學科專業綜合,涵蓋文學、理學、工學、法學、醫學等11個學科門類,有省級重點學科7個;現有21個二級學院,本科專業60個,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一流專業10個、省級重點專業2個、省級特色專業10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7個、省級戰略新興產業特色專業3個、省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示范專業3個,其中,小學教育通過教育部師范類專業認證,臨床醫學專業通過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軟件工程通過IEET工程教育認證;現有4個校區,本部設在江北校區,校園占地面積1800多畝,建筑面積61.98萬平方米,環境優美、設施先進,是求知治學的理想園地。

    歷史悠久,特色明顯。學校前身是創辦于1913年的梅縣縣立女子師范學校(梅州在清朝時稱嘉應州,嘉應學院由此得名),至今已有109年的辦學歷史,經歷了65年的中專教育、22年的大專教育,2000年升格為本科院校,2004年新增為廣東省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2006年以良好等級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17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2018年被列為廣東省高等教育沖補強提升計劃建設高校;2021年辦學體制由省市共建調整為省屬本科高校,獲批廣東省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設立了廣東省博士工作站,與中山大學共建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是廣東省聯合培養研究生示范基地。堅持立足地方、服務廣東、面向全國、放眼國際辦學宗旨,打造植根僑鄉,弘揚客家文化辦學特色,培養了近30萬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立德樹人,薪火相傳。學校作為廣東省創建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建設單位,秉承勤儉誠信、立己樹人校訓,堅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現有粵臺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廣東客家地區基礎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協同育人中心南方足球創新人才培養培訓協同育人中心大數據研究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等4個省級協同育人中心和平臺;有校外實習基地和就業基地600多個;實施了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養計劃2.0,培養了卓越教師、卓越工程師等一大批人才;培養了梅州市80%以上的中小學骨干教師;培養國家級足球專業特色人才400多人;與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州體育學院等高校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近年來,學生在省級以上學科競賽活動中獲各類獎項2000多項,其中國家級640多項;學生考取研究生人數為2000多人;醫生執業資格考試總通過率85%以上(超出全國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招生形勢逐年向好,生源質量不斷提高;畢業生就業率逐年提高,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引育并舉,強化師資。學校堅持引育并舉,以人才強校助力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現有教職員工1800多人,其中,專任教師1400多人(正高職稱140多人、副高職稱410多人、博士320多人、碩士800多人)。現有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1人、廣東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國培對象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省級創新拔尖人才1人、南粵優秀教師24人、省級教學名師3人、廣東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省級培養對象6人、省級優秀青年教師培養對象6人、省級揚帆計劃4人。聘請了丘成桐、羅錫文、陳志杰、劉仲華等20多位院士、長江學者、國家杰青為榮譽教授,聘請了一大批行業企業專家和中小學名師進校園協同培養人才。學校加大教師內培及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力度;實施青年博士、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培訓項目,近年來在國內外攻讀學位、進修、培訓達1000多人次,形成一支素質良好、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創新活力的教師隊伍。

    強化內涵,創新引領。學校以創新為引擎,為彰顯內涵、持續發展不斷蓄力。現有廣東省沖補強提升計劃重點建設學科2個,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1個,廣東省特色重點學科4個。有省級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山區特色農業資源保護與精準利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普通高校工程技術研究(技術開發)中心高性能覆銅板工程技術開發中心廣東省柚類工程技術開發中心,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省市共建重點研究基地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足球文化與產業研究中心廣東省原中央蘇區研究中心林風眠藝術研究與實踐中心,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廣東客家文化普及研究基地林風眠藝術展示中心以及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廣東省五華三黃雞科技創新中心等20多個省部級教學科研平臺。近年來,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共20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0多項,省自然科學基金和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40多項,獲得橫向科研項目280多項;教師在全國公開發行刊物上發表科研論文超3000篇,被國際著名自然科學檢索系統收錄200多篇;獲得國家專利110多項。獲中國農業農村部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二等獎1項,省級政府獎5項,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

    主動作為,服務地方。學校扎根梅州辦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現與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共建廣東省地方立法研究評估與咨詢服務基地;與廣東省紀委監委共建廣東省高校廉政研究中心;與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市委黨史研究室共建蘇區精神(廣東)研究中心;與梅州市委宣傳部共建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市人大常委會共建梅州市地方立法與研究基地;與梅州市、中山大學等共建知識產權學院粵東北區域協調發展與鄉村振興研究院區域地理環境模擬與智能決策研究院國家超算廣州中心梅州分中心大數據研究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微納電子材料聯合研究中心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近年來,學校主動對接梅州8個縣(市、區)的政府、企事業單位,先后選派省市科技特派員200多人次,與梅州市300多家企事業單位開展校企合作;與地方行業、企業共建產業學院,主動服務梅州足球特區、陶瓷產業群建設等。成立教師教育發展中心,做大做強粵東北基礎師資教育培訓。

    傳揚文化,使命擔當。學校以傳揚文化為使命,在文化傳承中打造發展特色。依托蘇區精神(廣東)研究中心廣東省原中央蘇區研究中心,構建起課堂教學、校園文化、主題社會實踐和網絡教學四位一體的紅色文化育人體系;開展了大量地方黨政部門干部的培訓工作,為傳承紅色基因,挖掘紅色資源作出積極貢獻。《客家音樂文化》項目獲批廣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助力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學校成立了客家研究院(含客商研究院)、客家學院,設立了客家文化研究基地,獲批首個全國性客家學研究團體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客家學專業委員會;定期召開客家研究專題夏令營,舉辦客家學論壇,組織師生進行紅色文化研學、開展弘揚蘇區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系列主題活動,舉辦蘇區精神大講堂,傳承和弘揚原中央蘇區老區精神、優秀客家傳統文化。

    國際合作,開放辦學。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在開放合作中不斷凝聚發展合力。獲得廣東省印度洋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究中心,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發揮梅州僑鄉優勢,加強與港澳臺地區、東南亞地區、印度洋海域周邊國家以及歐美地區高校的國際交流合作,與10多個國家20多所高校或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深入開展交流。近年來,派出70多批次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管理干部赴國


    大學是文化傳承之地,是思想觀念和學術思潮的交匯處,通過對嘉應學院了解,上海vi設計公司覺得學校非常優秀,其校徽校訓也很有高度。



    本文關鍵詞:

    嘉應學院校徽,嘉應學院校訓,嘉應學院校徽含義
    聲明:本文“ 嘉應學院校徽校訓和簡介 ”信息內容來源于網絡,文章版權和文責屬于原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如圖文有侵權、虛假或錯誤信息,請您聯系我們,我們將立即刪除或更正。
    做品牌直接找總監談
    總監一對一免費咨詢與評估
    點擊咨詢總監
    相關案例
    RELATED CASES
    總監微信

    總監微信咨詢 舒先生

    業務咨詢 張小姐

    業務咨詢 付小姐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