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一個充滿理想和夢想的高等學府,成為我們心之所往、情之所系、夢之所想的地方。本文介紹西安交通大學簡介和校徽校訓
西安交通大學是我國最早興辦、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高等學府,是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西遷以來,一代代交大人扎根西部、服務國家,為西部發展和國家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以實際行動鑄就了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西遷精神。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15位老教授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到西安交大西遷的老教授。2020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校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勉勵師生在新時代創造屬于我們這代人的歷史功績,給全校師生以巨大關懷和極大鼓舞,為學校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十九世紀末,甲午戰敗,民族危難。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盛宣懷秉持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創建了南洋公學,1921年定名為交通大學。學校堅持求實學、務實業辦學宗旨,強調修一等品行、求一等學問、創一等事業、成一等人才辦學目標。至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獨具理工管特色的著名大學。抗戰時期,學校移至租界,內遷重慶,堅持滬渝兩地辦學,為抵御外侮,不少學生投筆從戎,浴血沙場。解放前夕,師生積極投入民主革命和解放斗爭,學校被譽為民主堡壘。
1955年中央決定交通大學內遷西安;1956年起師生分批遷赴西安;1957年分設為交通大學西安、上海兩個部分,實行統一領導;1959年,交通大學西安部分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同年被列為全國十六所重點大學之一。2000年國務院決定將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醫科大學、陜西財經學院三校合并,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學。
學校是七五八五重點建設單位,首批進入國家211和985工程建設學校。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A類建設高校,8個學科入選一流建設學科。2022年入選國家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8個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據ESI公布的數據,截至2022年5月,學校16個學科進入世界學術機構前1%,4個學科進入前1‰,工程學進入前1?。
學校是涵蓋理、工、醫、經、管、文、法、哲、藝等9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設有29個學院(部、中心)、9個本科書院和3所直屬附屬醫院。現有在編教工6617人,其中專任教師3818人。師資隊伍中入選院士、杰青等國家級各類重大人才工程429人次,獲評國家級各類創新團隊51個,為國家作出突出貢獻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53名。
學校現有學生51098名,其中本科生21421名,研究生26609名,留學生3068名;本科專業90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1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6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7個,博士后流動站30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8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8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5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1個,省部級重點科研基地171個。
建校126年來,形成了興學強國、艱苦創業、崇德尚實、嚴謹治學的優良傳統,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的辦學特色,培養出了一大批卓越的政治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企業家、藝術家、醫學專家等,如蔡鍔、張元濟、蔡元培、黃炎培、邵力子、李叔同、鄒韜奮、陸定一、錢學森、張光斗、汪道涵、吳文俊、楊嘉墀、徐光憲、姚桐斌、陳能寬、江澤民、侯宗濂、黃旭華、顧誦芬、丁關根、吳自良、蔣新松、蔣正華、王希季、李金華、韓啟德等。建校以來,有200余名交大校友當選兩院院士;遷校以來,學校培養或在校工作的院士89名。有6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3位新中國最美奮斗者、2位共和國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10位世界500強中國企業掌門人。近五年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68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75人。遷校以來,學校為國家輸送了各類人才29萬余名。
學校建立思政引領、品行養成、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維創新五位一體育人模式,建立通識教育+寬口徑專業教育、本-碩-博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產教深度融合的專業型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百千萬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計劃,打破學科壁壘,積極探索高端人才培養新路徑,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2006年,學校實行書院、學院雙院制培養模式,在全國率先探索黨建引領、知行兼修、師生共處、因材施教的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服務,2019年獲批教育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首批試點高校。堅持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從1985年開始招收少年班學生;隨后開辦錢學森班、侯宗濂醫學試驗班、人工智能試驗班、儲能班;以錢學森學院為載體,數學、物理學、計算機科學、力學、基礎醫學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以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科學家素養的行業領軍人才為目標來建設和管理各類試驗班,把錢學森精神和智慧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
學校61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78項,入選教育部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11個,建成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78門,擁有8個國家級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含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9個國家級教學團隊,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27篇、提名獎46篇。
2000年至今,學校牽頭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基地與人才專項等重大項目數百項,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985項,基礎研究項目數和經費在全國高校位居前列。承擔文科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43項,獲得教育部人文社科獎36項,與最高人民法院、國家發改委、民政部、中央編譯局等共建25個高端智庫,一大批研究成果被采納應用。
學校醫學教育事業發展迅速,以服務人民生命健康需求為導向,以國家醫學中心建設為契機,以新醫科建設為抓手,以醫工交叉為突破點,加速促進醫工、醫理、醫文交叉融合,推進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醫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加快推進醫學前沿研究,構建具有交大特色和示范效應的醫學教育新體系,推動附屬醫院高質量發展,實現醫學學科突破發展,建成一流醫學學科,服務健康中國建設。
進入新時代,學校主動把握世界高等教育規律,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需要,以國家使命擔當、全球科教高地、服務陜西引擎、創新驅動平臺、智慧學鎮示范為目標定位,創建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圍繞理、工、醫、文4大領域建立了8大平臺、29個研究院和400多個科研基地、智庫,深入推進教研一體、學科交叉、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聯合攻關,通過先行先試、破題示范,主動探索21世紀現代大學與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態和新經驗,打造服務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創新引擎。
學校堅持四個面向,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遷校以來,創造了百余項國內外科學研究領域的第一,在搶占科研制高點方面發揮了交大的引領作用,其中包括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第一個汽輪機、汽車制造、制冷與低溫和壓縮機專業,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首個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處理芯片,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雙剪統一強度理論等。
遷校以來,學校創造了30000余項科研成果,其中241項獲得國家三大獎,產生了數以千億計的經濟社會效益。學校依托學科與人才培養優勢,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與政府、大中型企業聯合建立研發中心,注重解決行業關鍵性技術問題,充分發揮科技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
學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弘揚西遷精神,深入實施文化強校戰略,堅持人文與科學并重,構建塑心、育行、繪象、造境文化建設格局和全方位文化育人體系,以文化+激活基層文化細胞,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文化、求實創新的學術文化、寬厚包容的人文文化,打造特色鮮明的體育文化、美育文化、勞動文化,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大先生系列話劇、金色梧桐節等一批文化品牌深入人心。獲評全國文明校園、全國高校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大示范項目、首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等。
學校擁有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和156個學生社團,科技、文藝、體育等活動豐富多彩,九州名家縱論四海&ldquo
大學是文化傳承之地,是思想觀念和學術思潮的交匯處,通過對西安交通大學了解,上海vi設計公司覺得學校非常優秀,其校徽校訓也很有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