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一個充滿理想和夢想的高等學府,成為我們心之所往、情之所系、夢之所想的地方。本文介紹河西學院簡介和校徽校訓
河西學院是甘肅省屬普通本科院校,教育部確定的復旦大學對口支援西部高校,教育部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重點支持高校,教育部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院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甘肅省省級文明校園。
戰略區位 河西學院位于絲綢之路黃金段、河西走廊中部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張掖市,是蘭州至烏魯木齊近2000公里區間內唯一一所綜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學校服務區域主要面向河西走廊、甘肅及周邊新疆、內蒙、寧夏、青海、西藏等少數民族省區,戰略位置重要,區位優勢獨特,自然資源豐富,文化稟賦深厚,辦學育人空間廣闊。
辦學歷史 河西學院發端于1941年創立的甘肅省立張掖師范學校;1958年設立張掖師范學院;1959年改辦為張掖師范專科學校;1962年調整為張掖師范學校;1978年恢復張掖師范專科學校;1992年更名為張掖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00年并入原張掖農校和張掖地區職業中專;2001年升本改制為河西學院;2014年原張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張掖市人民醫院整體并入,組建新的河西學院;80年來已累計培養畢業生10萬余人,活躍在西部中小學教育、醫療衛生、農業農村等各個領域,成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涌現出以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
辦學定位 學校堅持立足河西、而向甘肅、輻射周邊的辦學定位,踐行以人為本、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治校理念,以做河西文章,出特色成果,建絲路名校為發展目標,堅持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開放發展之路,致力于把學校建成河西走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基地、文化傳承創新基地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中心。
辦學條件 學校總占地面積近4000畝,校舍面積61.3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14.45億元,實驗儀器設備總值2.36億元,館藏紙質圖書145萬冊,電子圖書153萬冊;學校擁有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的學術中心、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有錢學森紀念館、河西走廊生物多樣性館、藝術創意中心、河西歷史文化館等場館,學校為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成員單位;被譽為甘肅最美的大學校園之一。學校附屬醫院是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首批臨床教學培訓示范中心,國家級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甘肅省首批助理全科醫師培訓基地,床位1400多張,年接診60多萬人次。
學科專業 學校堅持師、農、醫三大學科專業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現有68個本科專業,11個醫學專科專業,分布在20個二級學院,覆蓋12個學科門類,已形成教師教育、生態農業、醫療衛生、應用文理、工程技術5大學科專業群;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種子科學與工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20個,省級特色專業13個,省級重點學科9個。2021年獲批為碩士學位授權單位,獲得教育、農業、旅游管理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教育教學 學校堅持以提高適應性、滿足多樣性、突出特色性為目標,深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為重點的教育教學改革,持續實施本科教學質量工程,推進一流本科建設,教學改革成果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和多項省級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學校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入選首批國家臨床教學培訓示范中心;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有省級一流課程8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5門、省級精品課程18門;建成省級教學團隊1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9個;省級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校,一大批學生在全國、全省及國際各類競賽中獲獎。學校面向全國20個省(市、區)招生,全日制在校本專科學生20037人,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
師資隊伍 學校堅持人才強校戰略,大力實施祁連學者人才工程,創造性引才、用才、穩才、聚才,努力培養和造就師德強、教學強、學術強的教師隊伍。現有教職工2018人(含附屬醫院),其中專任教師1100人,教授191人(含主任醫師),副教授398人,高職比53.5%;博士277人,占比25.2%,碩士以上教師占80.5%;有兼職院士6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6人、全國模范教師3人,省級優秀專家14人、省級教學名師12人、甘肅省領軍人才1人、甘肅省園丁獎獲得者10人、甘肅省飛天學者3人、甘肅省青年教師成才獎獲得者16人;聘請10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為學校兼職教授。杰出校友、中科院院士李燦任名譽校長,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原校長楊玉良任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任應用真菌工程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傅伯杰任祁連山生態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學術機構 有54個研究院(所、中心),省級科研團隊4個,博士后工作站1個(微藻工程)。已建成甘肅省應用真菌工程實驗室、甘肅省微藻工程技術中心、河西史地與文化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等20個省級以上科研服務平臺;與西路軍紀念場館聯合成立西路軍研究院,與復旦大學共建復旦甘肅絲綢之路經濟帶協同發展研究院,與陜西師范大學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河西走廊智庫,與新農創集團共建鄉村振興研究院。
科研成果 學校始終堅持做河西文章,致力于產出一批標志性成果,扶持一批河西研究專家,培養一批服務河西的名人,在河西種業、沙產業、河西簡牘、敦煌文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等方面已形成鮮明的學科優勢和特色。近年來,秦大河、楊玉良、李玉等30多名院士和陳平原、陳思和、白巖松、畢飛字等120多名知名學者來校講學,西夏學國際學術論壇祁連山生態與水資源保護論壇等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先后在學校舉辦;學校是省屬高校近年來舉辦高層次學術會議最多、來校講學的院士、著名學者最多的學校。近5年,先后承擔或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項目50余項,國家部委項目30余項,省市科研項目200多項;出版著作和教材220多部,發表論文3000多篇,近百項成果獲省、市科技進步獎、科技發明獎、社科成果獎,獲得50余項發明專利。
校園文化 學校堅持以經典文化打底氣,以精品活動養文氣,以核心價值立正氣,實施一院一品工程,打造特色品牌,已成為彰顯河西精神的文化學術高地。省級院團品牌《大夢敦煌》《絲路花百》《月上賀蘭》等大型歌舞劇先后來校演出,自創舞劇《裕固風華》被教育廳納入全省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在蘭州高校和河西4所職業學院巡演。校園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獲得全國第七屆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三等獎。
對外交流 學校堅持開門辦學、開放辦學。與美國福特海斯州立大學、布萊恩特大學等國外高校簽訂合作協議;與臺灣首府大學、昆山科技大學、萬能科技大學等港澳臺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先后聘請來自美國、英國、新西蘭等國家的文教專家140余人來校工作,有3人獲得甘肅省外國專家敦煌獎;2016年開展留學生教育;設有中西亞青年國際學院;學校被授予甘肅省引進國外智力先進單位。
對口支援 復旦大學對口支援學校十年來,兩校真誠合作,不斷豐富支援內容,在教師進修深造、學術交流合作、互派干部掛職、教學資源共享等方面開展了實質性交流合作,其中600多名教師到復旦大學進修學習,85名教師為定向培養博士生,36人為定向培養碩士生;4名教師在站從事博士后研究,3名教授通過審核成為復旦大學兼職碩導,47名干部掛職鍛煉,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大密度、高水平的工作格局和對口支援+新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果。
支教援疆 學校從2009年以來堅持支教援疆,已派出26批10520多名師范生到新疆進行頂崗支教實習,有力地支援了新疆基礎教育,學校支教工作多次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表彰;實習支教也帶動了畢業生在新疆的就業創業工作,學校通過實施實習帶就業工程千人進疆就業計劃、在全疆14個市州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立就業創業基地等,大力支持和積極鼓勵畢業生到新疆就業,近10年來,河西學院在新疆就業創業的畢業生已達10848人,為服務新疆建設發展、維護民族團結和鞏固邊疆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
發展愿景 而向未來,學校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而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持續推進轉型、提升、發展戰略,加快建設一流本科教育,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和教育教學質量,全力打造河西學院升級版,力爭早日更名大學。
大學是文化傳承之地,是思想觀念和學術思潮的交匯處,通過對河西學院了解,上海vi設計公司覺得學校非常優秀,其校徽校訓也很有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