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探討中國農產品標志,從最初的“綠色食品”發展到如今的“地理標志”,分別從標志的由來與意義、發展歷程、標志的保護與管理、標志對于農產品消費的影響等四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通過對于中國農產品標志的研究,可以發現這一制度對于中國農產品的提升、地方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均有積極的作用。
農產品標志作為一種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的制度,其核心目的是為了確保消費者可以在購買農產品時清楚地了解到該產品的質量、安全性以及生產的地點等信息,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而在中國,最早的農產品標志是“綠色食品”,2004年開始實行,旨在推廣綠色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之后,“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等標志也在逐漸推廣。農產品標志的出現,不僅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充分的食品信息,也可以促進農產品質量的提升、推廣中國優良的傳統農業產品、此外,還可以促進農民的增收和地方經濟的發展。
從農民的角度來看,通過符合標志要求生產的農產品,農民的收益也有所提高。而地方政府希望通過區域農產品標志的推廣,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提升地區名產的含金量。
中國農產品標志的發展歷程可以大致分為如下階段:一、綠色食品時期(2004-2009);二、有機食品時期(2009-2017);三、地理標志時期(2017至今)。
在早期的標志體系建立中,農產品標志的設立主要依據的是食品的有機性、綠色環保程度等,除此之外,還有野生動植物保護、真菌病防治、外觀尺寸營養品質等等方面的要求,自然保護區、生態城市、綠色企業及綠色蔬菜等多個綠色標準也相繼出臺。
到有機食品時期之后,有機食品的標志也被貼到了更廣的農產品上,既包括了原本綠色食品認證的標準,如無農藥、無化肥等,也包括了食品安全標準等綜合要求。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地方性的優質農產品,而在這一時期,地理標志開始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標志體系,在特定地域內,按照一定的標準生產、加工出來的農產品(包含工藝品等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得到注冊認證,被認定為有地理標志的農產品。
中國的農產品標志直到地理標志時期才有了全面意義上的法律保護。2017年實行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條例》對于地理標志產品的存續于傳承做出詳細規定,劃定責任主體和標準審定過程,還設置了地理標志的強制性使用和反侵權行為的懲罰性法律賠償等。此外農產品標志也由各個部委派出的授權機構進行管理,對于授予認證標志的農產品進行審查,避免出現不合格的標志的情況。
農產品標志除了為產品的生產商推銷產品之外,同樣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對于消費者的健康特別是兒童和老年人的生命權起到了保護作用,提高了大家的消費滿意度。因此,市場上帶有農產品標志的質優價廉的產品能夠快速切入市場、提高產品可信度,給消費者更好的消費體驗,同時,也給廣大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獲得了美好的收入腰包。
從綠色食品到地理標志,農產品標志已經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為保護消費者消費,增強企業競爭優勢做出了貢獻。同時,農產品標志制度對于全社會的永續發展也提振了一股信心。盡管在推行過程中仍然會有許多困難和挑戰,但是可以相信,隨著制度的不斷完善,中國農產品標志一定會取得更加廣泛、深遠的發展。
以上農產品 標志精彩介紹完,以下為上海vi設計公司部分案例:
農產品 標志配圖為上海vi設計公司作品
本文關鍵詞:農產品 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