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一個充滿理想和夢想的高等學府,成為我們心之所往、情之所系、夢之所想的地方。本文介紹河南中醫藥大學簡介和校徽校訓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是華夏民族始祖、人文初祖黃帝的故里,是醫圣張仲景的故鄉。自古以來,中原醫林興盛,名醫大家輩出,中藥資源豐富,群眾基礎深厚,是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發源地。
河南中醫藥大學創建于1958年,是全國建校較早的高等中醫藥院校之一,前身是1955年在開封創辦的河南省中醫進修學校。學校位于省會鄭州,現有5個校區,分別為龍子湖校區、東明路校區、人民路校區、東風路校區,文化路校區,占地面積1840.8畝。建筑面積97.64萬㎡,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4.97億元。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高校、國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高校、教育部中國政府獎學金生培養高校、教育部中醫學專業5+3一體化招生院校、國家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博士學位授權單位、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單位。是河南省中醫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龍頭和中心。
60余年來,學校已由單一的中醫藥學科發展為醫、理、管、工、文等多學科協調發展,涵蓋本科、研究生(博士、碩士)、留學生、繼續教育等多個培養層次和類別的綜合性中醫藥大學。現設有中醫學院(仲景學院)、醫學院、藥學院、管理學院、外語學院、信息技術學院、護理學院、康復醫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體育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學院)、兒科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骨傷學院、第三臨床醫學院、第五臨床醫學院、本草書院、尚真書院21個學院。學校面向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及港澳臺、海外招生,現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萬余人,其中碩士研究生2791人,博士研究生155人。留學生100多人。
學校黨委把抓好黨建工作作為辦學治校的基本功,堅持以高質量黨建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我校17個基層黨組織被授予河南省高等學校先進基層黨組織;學校領導班子2018-2020連續3年考核優秀;5個基層黨支部獲批教育部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6個支部獲批省級樣板黨支部。2020年,學校校地結對幫扶新縣工作隊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學校脫貧攻堅集體獲全省事業單位脫貧攻堅記大功專項獎勵;同時我校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項。
學校大力實施人才興校戰略,打造了一支實力雄厚的人才隊伍。現有教職工1536人,專任教師1305人。碩士生導師719人,博士生導師124人。有國醫大師4人,國家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1人,長江學者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岐黃工程)首席科學家1人、岐黃學者6人,全國名中醫6人,全國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4人;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7人;河南省杰出專業技術人才4人,有中原千人計劃中中原學者3人,中原教學名師3人,中原名醫6人,中原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類青年拔尖人才4人。中原青年博士后創新人才1人;河南省特聘教授9人,河南省教學名師13人,河南省優秀專家38人;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和省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36人;廳級學術技術帶頭人108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人選123人。
學校不斷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全面提升教學水平。現設有中醫學、中藥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臨床醫學、護理學、藥學、藥物制劑、預防醫學、制藥工程、中藥制藥、生物工程、市場營銷、公共事業管理、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文化產業管理、應用心理學、康復治療學、中藥資源與開發、漢語國際教育、醫學檢驗技術、醫學影像技術、軟件工程、中醫兒科學、中醫養生學、臨床醫學、中醫康復學、健康服務與管理學、中醫骨傷科學,食品衛生與營養學,運動康復、醫學信息工程等33個本科專業和2個第二學士學位專業。學校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學科專業布局更趨合理,現有中醫學、中藥學、康復治療學等8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中西醫臨床醫學、護理學等16個專業獲批河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2門課程入選首批雙萬計劃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學校先后入選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學和雙一流創建高校。現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重點學科24個,河南省一流創建學科1個,河南省特色骨干學科3個,河南省重點學科一級學科9個。有4個國家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7個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級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2個河南省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國家級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3門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0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8個省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團隊、8個省級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43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8門省級線下一流課程、28門省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20門虛擬仿真實驗一流課程、3門省級社會實踐一流課程、17門省級精品課程、9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8門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4門省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等。學校積極推進教學改革,依托仲景故里資源,開辦了仲景學術傳承班、平樂正骨傳承班、中藥傳承班。
學校積極開展仲景學術研究和學術活動,進一步挖掘仲景學術,并使之發揚光大。我校成立了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術傳承與創新共同體、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仲景傳承與創新專業委員會、河南省仲景方藥現代研究重點實驗室、張仲景傳承創新中心,編撰完成了600萬字、5卷12冊的《張仲景學術研究大成》,出版了系列研究專著,建立了目前國內一流的仲景學術研究論文目錄數據庫;我校完成了《傷寒論》教學片及電影《張仲景》的拍攝,舉辦了仲景科技文化節、百家論壇、國際和全國學術會議等系列學術活動等,彰顯了學校立足河南,突出仲景的辦學特色。
學校高度重視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我校現有中醫學、中藥學2個一級學科及中醫1個專業學位類別(領域)博士學位授權點;有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藥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護理學、醫學技術9個一級學科,及中醫、中藥學、護理、翻譯、公共管理、藥學、生物與醫藥7個專業學位類別(領域)碩士學位授權點。2003年被教育部批準為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工作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學校堅持教學與科研并重。現有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臨床研究基地及其他研究基地58個,其中省部級平臺16個、省級平臺42個。省部級平臺包括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教育部呼吸疾病中醫藥防治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藥監局重點實驗室1個中藥安全研究與評價重點實驗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建設科研平臺13個:包括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1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6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重點建設平臺2個;省級平臺包括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準建設科研平臺19個: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16個、河南省工程實驗室3個;河南省科技廳批準建設科研平臺23個:河南省重點實驗室6個、河南省國際聯合實驗室3個、河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個、首批中原學者科學家工作室1個、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學家工作室1個。廳局級科研平臺38個,包括河南省高校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3個、河南省醫學重點實驗室1個、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1個、河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1個、河南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河南省中醫藥重點實驗室21個、河南省中藥安全監管科學研究基地1個、鄭州市重點實驗室5個、鄭州市工程研究中心1個;校級科研平臺30個。
學校在教學、科研等方面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近年來,先后榮獲省部級以上教學成果80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部級78項;榮獲全國教育教學十三五規劃項目1項,國家虛擬教學實驗項目3項。榮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324項,其中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研獎勵318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807項,其中授權發明專利447項;共承擔科研項目1952項,其中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大新藥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級項目197項,省部級項目458項,廳局級項目1297項,累計承擔科研項目計劃經費25630.75萬元。
學校下設4所集教學、醫療、科研為一體的附屬醫院,開放床位8219余張。年門診量達627萬余人次,年收住院病人21萬余人次,醫療綜合服務水平穩居全國同類醫院前列。附屬醫院注重發揮中醫藥特色,大力加強專科專病建設,有國家級重點專科(專病)35個、省級重點專科23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8個,河南省國家區域醫療中心1個,健康服務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學校有7所非直屬附屬醫院,分別為河
大學是文化傳承之地,是思想觀念和學術思潮的交匯處,通過對河南中醫藥大學了解,上海vi設計公司覺得學校非常優秀,其校徽校訓也很有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