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一個充滿理想和夢想的高等學府,成為我們心之所往、情之所系、夢之所想的地方。本文介紹襄陽職業技術學院簡介和校徽校訓
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是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于2000年8月組建的一所公辦全日制多科性高等職業院校。學院是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國家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國家雙高計劃立項建設單位、全國文明單位、中國職業教育百強院校,先后被評為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全國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全國高職院校服務貢獻50強、全國高職院校教學資源50強、全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示范校50強院校。
辦學理念先進。學院堅持立德樹人,以用立業的辦學理念,秉承立足襄陽,服務湖北,輻射周邊,主動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定位,致力于高職教育理論的創新和實踐,創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1233辦學模式、三會主導,四方聯動合作辦學體制機制、校地企協同、課崗證融通、育訓創一體人才培養模式、以愛為核心,以職業為切入點學生教育管理理念、一納入四融合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立足三本、四化協同社會服務模式,深入推進135發展思路和兩建成、一開啟建設目標實踐落地,持續提升辦學實力、辦學水平。
師資實力雄厚。學院現有教職工1247人,其中教授61人,副教授236人,國家、省級教學、技能名師19人,享受國務院、省、市政府津貼專家17人。建有省級教學團隊3個。
專業優勢明顯。學院設有醫學院、師范學院(特殊教育學院)、商學院、汽車工程學院、信息技術學院、建筑工程學院、農學院、旅游與藝術學院、公共課部、馬克思主義學院、創新創業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等教學單位,開設特殊教育、學前教育、醫學檢驗技術、醫學影像技術、護理、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畜牧獸醫、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新能源汽車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大數據與會計、電子商務、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應用、物聯網應用技術、旅游管理等60余個專業,形成了以服務先進制造業、汽車工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為主的專業群體系。
學院特殊教育專業群是教育部雙高計劃立項建設高水平專業群,護理、醫學影像技術、畜牧獸醫、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數控技術等5個專業是國家骨干高職院校項目重點建設專業,特殊教育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物流管理、學前教育專業是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建設專業,護理專業是國家技能型緊缺人才培訓基地。特殊教育、現代農牧業、醫學技術等3個專業群是立項建設省級高水平專業群。醫學影像技術、學前教育、大數據與會計、電子商務、醫學檢驗技術、建筑裝飾工程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臨床醫學、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旅游管理等10個專業是省級品牌、特色專業。畜牧獸醫、醫學檢驗技術、特殊教育、應用電子技術、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大數據與會計等6個專業獲批與武漢輕工大學、湖北醫藥學院、湖北師范大學、湖北文理學院等本科高校聯合開展本科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工作。
教學資源豐富。學院建有國家級精品課程8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8門,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28門,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1門,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2門。獨立主持建成特殊教育專業國家教學資源庫,聯合主持建設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建筑室內設計專業、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等3個國家教學資源庫。出版國家級規劃教材22部,國家級優秀教材2部。
實訓條件優越。學院建有護理、電工電子、汽車維修、特殊教育、智能制造等5個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建設的國家級實訓基地,建有醫學影像技術、數控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畜牧獸醫等5個省級實訓基地,建有34個校內實驗實訓中心、324個實驗(訓)室、1200余家校外一體化實訓基地,建有一所二級優秀附屬醫院,教學儀器設備資產總值2.61億元。
育人成果豐碩。近年來,學生先后榮獲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賽金獎、全國職業院校電子商務技能大賽團體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電子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金相技能大賽一等獎、全國軟件專業人才設計與創業大賽一等獎等國家、省級以上技能大賽獎項450余項,獲省市級以上綜合表彰75項, 培養了以全國優秀共青團員朱秀建、全國科技創新一等獎獲得者苗典武、全國高職踐行工匠精神先進個人葉磊、教育部奮斗·青春大學生創業就業典型人物吳攀登、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人社部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谷丹丹、荊楚楷模李蕾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德才兼備的杰出人才。全日制在校生達21000余人,畢業生雙證率、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
產教深度融合。學院牽頭組建了全國特殊教育職教集團、湖北現代畜牧業職教集團、湖北汽車工程職教集團、漢江流域職業教育協作會、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高職教育聯盟、襄陽職教集團等,與科大訊飛集團、正大集團、北京海天裝飾集團等合作共建9個產業學院,攜手知名行業企業、科研院校,共建共享,協同發展。
服務卓有成效。學院建有湖北麥冬工程技術中心等43個技術研究中心,建有由中國科學院林群院士領銜的院士工作站,立項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教育科學規劃重點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國家星火計劃科技項目7項,完成省部級以上教科研項目202項,獲得各級教科研獎勵165項,其中獲國家教學成果獎1項,湖北省重大成果獎、湖北省教學成果獎等20余項,獲得國家專利271項,年均完成技術服務項目和公益服務項目近260項。
依托國家級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湖北省特殊教育中心、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等,年均開展各類社會培訓和技能鑒定22萬人日。
學院被確定為教育部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優秀等次院校、全國魅力校園、全國紅十字模范校、全國五好基層關工委先進集體、全國模范職工之家、全國就業競爭力示范校、全國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教育部首批1+X證書制度試點院校、國家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樣板校、湖北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湖北省高水平高職學校立項建設單位、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湖北省首批創新創業示范基地、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湖北省平安校園等。學院所屬的襄陽市大學科技園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注:
1233辦學模式:即1個目標:以職業崗位需要為依據,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2個主動:主動與產業融合、主動與企業合作,建立政校企行四方聯動辦學機制;3個平臺:搭建素質素養、技術技能、創新創業三個平臺;3支隊伍:建設雙師型專任教師、技能型兼職教師、專業型管理服務團隊。
三會主導,四方聯動合作辦學體制機制:學校層面成立了政府主導的合作辦學理事會;系院層面成立了行業(區域)主導的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專業層面成立了學校主導、校企參與的專業合作建設委員會,政府推動,行業指導,校企雙主體,四方聯動,合作辦學。
校地企協同、課崗證融通、育訓創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校地企多主體協同育人,課程、崗位、證書全過程融通,教育、培訓、創新創業一體化實施。
一納入四融合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通過課程、師資、平臺、文化融合,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技術技能人才。
立足三本、四化協同社會服務模式:即立足本校、本市、本區域,服務定位區域化,服務平臺共享化,服務供給多樣化,服務機制長效化。
135發展思路:1就是實現一個目標:持續全力推進襄陽特色、國內領先、世界水平的雙高職業院校建設,積極創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打造漢江流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3就是3個著力: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著力提高科學研究水平,著力提高社會服務能力。5就是打造5大品牌:打造骨干專業品牌,教學名師、技能名師、德育名師品牌,技術技能卓越學生品牌,創新創業教育品牌,校園文化品牌。
兩建成、一開啟建設目標:即全面建成襄陽特色,國內領先,世界水平&
大學是文化傳承之地,是思想觀念和學術思潮的交匯處,通過對襄陽職業技術學院了解,上海vi設計公司覺得學校非常優秀,其校徽校訓也很有高度。